海口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李辉的ldquo不一样rdquo
TUhjnbcbe - 2022/4/8 23:12:00
白癜风精细化 http://m.39.net/pf/a_6686542.html

谁说“60后”“70后”不追星?听说《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作家李辉要来海南参加《海南周刊》10周年纪念活动,长期生活在海南的一帮“老书虫”们便开始互相悄悄打招呼,准备要签名。


  11月27日下午,海口阴雨连绵,却不断有人打着伞、抱着书向海南中学的衍林书屋走来。人还未到,一摞半人高、夹着白纸条的书籍已经高高耸起在桌案,有的还是20年前的老版本。

(作家李辉。兰志*摄)


  说李辉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采访中国现代文学名家最多的记者、编辑,一点都不为过。李辉笔下的“老一代文化人”,个个都是名头响亮的文坛大腕儿,巴金、萧乾、冰心、沈从文……一位媒体人,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人物传记作家、翻译家,在李辉身上,大家领略到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未曾谋面,记者潜意识里便给他打上出口成章的“名家”标签。直到11月27日下午,海南日报记者在海南中学的衍林讲堂,听完他的一场“关于阅读”的讲座,颠覆了之前对他的所有想象。


  不爱引经据典,也没有高深的概念,李辉跟学生们的交流,就跟同龄朋友间聊天一般。平实质朴的语言,清晰浅白的表达,倒显得他有点“不善言辞”了。


  从自己大学时代的读书体验说起,又漫谈工作后,受过哪些人物的影响和哪些书籍的熏染,再到自己退休后的阅读情趣,李辉的漫谈阅读让海南中学的师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现代人读书习惯看书单排行榜买书,看销量,凭名气,而李辉的选择方式却大不相同。讲座上,李辉列举了十本自己最喜欢的书。他所喜欢的每一本书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感触,总的概括,这些书都是“真、善、美、趣”的书。


  他会因欣赏作者的品格而喜欢他的作品。大学时代,巴金先生的仗义执言、敢说真话,让他爱上了巴金的《随想录》,并传承了巴老大胆质疑讲真话的品格。


  李辉喜欢读人物传记,喜欢从不同人物的传记中“欣赏历史的风云变幻,体会不同的生命形式。”他向同学们推荐《杰斐逊》,这本书让他读到杰斐逊总统“对建设图书馆和普及教育的沉溺”。


  他也喜欢读画家*永玉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他提到,很多人只知道*永玉是著名画家,而不知道*永玉的文字同样有趣,书中讲述了作者一路行走,一路画画写作,以美好的心情叙述那些美好的故事,字里行间,随时可以体会作者的幽默、机智、博学。


  在李辉最喜爱的十本书的书单中,还有沈从文、张兆和合著的《从文家书》,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英国作家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翻译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斯文·赫定的《我的探险生涯》,贾植芳、任敏夫妇的《解冻时节》,斯特兹·特克尔的《美国寻梦》。


  从这些书单不难看出,李辉对书籍的选择,皆从自己的真性情出发,选择符合自己志趣的书籍,他也鼓励学生们,在繁重的课业之余,多读一些有趣的书。

不一样的写作人生路

李辉从事媒体行业30余载,却诠释了媒体人的另一条出路。


  作为一个媒体人,李辉并未仅仅停留于充当一个普通媒体人的角色,他由采访、交往而深入历史本真,收集了饱满的故事和史料,成为以文学拓宽历史的写作者。此外,他还是一位优秀的译者,时至今日,依然笔耕不辍。


  李辉一直专注非虚构写作。他说,“我的写作从来没有离开过现实,人家让我虚构,我都不会。我就喜欢资料,所有东西建立在资料之上。我主编的几套丛书也都是回忆录、自传、书信等纪实类作品。”


  谈起自己的写作经历,李辉讲述,年代,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时候,便和同学陈思和一起合著《巴金论稿》,当时主要是以论文的形式。年,他开始转为写人物传记,第一本传记就是写萧乾。


  萧乾做过战地记者,又编副刊写小说,还做翻译,是个多面手,他对李辉的影响很大。


  写萧乾的时候,李辉刚刚接触人物传记,还没有做到特别深入,主要侧重写人物一生的婚姻变化和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他的人物传记真正转到注重纪实风格上来,是从写胡风开始。


  为了写胡风,李辉采访了胡风的妻子和他身边的很多人,从一个记者的角度,力求客观,摒弃任何夸张的成分,更注重史料的佐证。后来,就有了著名的《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李辉说,自己之所以专注非虚构,在于不太爱扔东西的习惯。中学同学的来信,包括中学时候写的文章手稿,知青时期写的手稿,他都保留至今。还有到外地参观的门票,出国的机票,他都留着。这个收藏习惯决定了他后来走非虚构写作的路子。


  李辉一直很招文化界老人们的喜欢,老人们叫他“小李辉”,不少人记得他的生日。萧乾给他写过百余封信,鼓励他一定不能放弃英语,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封面中国》;贾植芳对待他像自己的孩子一般,来信中会用几页纸叮嘱他和妻子如何保养身体,并不时地敲打他,鼓励他坚持写作。


  谈到与不同脾性的老先生的相处之道,李辉认为,最重要的是对老人的尊重,其次是坦诚。在李辉看来,每位老前辈都是一本大书。李辉也很尽心地帮老人们做了很多工作之外的事情,比如整理文章、记录口述、编辑出书。


  李辉认为,之所以能够与老先生们愉快地相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那一代人都是比较谦和的,没有架子,而且我与他们相处,没有功利心。所以你有什么事情他们都很愿意帮忙,这就让我很感动。从这点来讲,我也特别愿意为他们做点事情。”

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李辉喜欢写不一样的东西。除了写人物传记,他也很喜欢写游记。他很善于发现各种不同的美,在他发起的“六根”
  他写过一篇《最美窗外》。20年前,李辉便开始拍摄窗外的风景,第一张是维也纳的一家宾馆。窗外正对着一座教堂,建筑之美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从此,欣赏窗外风景,拍摄几张窗外照片,成了他每次旅行乃至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行走世界,他总爱伫立于废墟面前,注目凝望。他去过不少废墟,中国的玉门关、阳关、锁阳城、骆驼城等,外国的庞贝、罗马、海德堡城堡。在废墟面前,他总能听到遥远历史的回声,发现一种穿越千年的历史之美。于是便有了《废墟之美》这篇文章。


  他还写了《最美永靖》《*河石林》《最美马蹄寺,惊艳金塔寺》等一系列关于不同的美的文字。“我喜欢写不同的东西,但也不是什么都写,都是写自己感兴趣的。”李辉说,多看不一样的风景,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意思。


  李辉看似随性,却也有爱较真的一面。近年来,李辉跟改地名较上了劲。


  在他看来,地名是重要的公共信息和文化载体,也是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但近年来,一些地方轻易乱改地名,对地名文化传承造成很大损害。李辉曾撰文呼吁荆沙改为荆州,襄樊改为襄阳,最终都改了。如今,他又积极推动,把*山市改名为徽州。他发表的《可惜从此无徽州》一文,引来了许多读者的赞同来信。


  被朋友戏称“爱折腾”的李辉,退休后,一点也没闲着。应某杂志之邀,他开始写自己所熟悉的老前辈们,专栏就定名为“先生们”。


  此外,李辉还在张罗另一个事儿,那就是编辑副刊文丛。“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他希望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李辉主编的丛书《地名古今》)

作家档案


  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年在北京《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


  年11月至退休,在《人民日报》文艺部担任编辑。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沈从文与丁玲》《沧桑看云》《百年巴金》《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等。译著有《枯季思絮》《福斯特散文选》《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中国故事绘本》等。


  年散文集《秋白茫茫》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年因在《收获》开设的专栏“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获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散文家”奖项。同年,《封面中国》一书被评为全国“十大好书”之一。


  年,时隔七年,因《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一书,再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散文家”奖项。

文\海南日报记者侯赛

新媒体编辑\实习生于昕鹭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辉的ldquo不一样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