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23期
.6.19-6.25
助您快速了解海洋热点资讯!
海洋热词数据来源于海洋类新闻网站中
近一周的词汇热度统计
快讯速览◆耿爽大使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31次缔约国会议上发言◆南海局首次开展海藻场生态系统试点调查◆河北海警局开展“碧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行动◆深圳首次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新模式◆山东省远洋渔业协会正式成立◆“深海一号”正式投产通气◆国内最大口径软体海洋牧场在温州完成海上定泊施工◆中国首艘智能半潜船在广州南沙命名交付◆国内首款水产养殖海温指数保险产品落地山东威海◆海洋一号D卫星通过在轨测试评审◆“海牛二号”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纪录◆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中文版及中国实践典型案例发布◆我国首个地球系统模拟大科学装置启用◆中国海洋大学研究团队技术攻关的*海冷水团养殖三文鱼首批收鱼成功◆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评出◆海洋三所北冰洋硫循环研究获进展◆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调局青岛海地所在渤海物源研究方面获得创新性认识◆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撰写《中国海洋站海洋水文气候志渤海分册》出版◆第一届“渤海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山东长岛召开◆中国海洋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年全国河口流域生态环境大会在厦门大学举办◆中国(厦门)海洋旅游热力论坛成功举办◆中山大学成立海洋科考中心◆山东省“向海而生”蓝色海洋教育活动启动海洋*务耿爽大使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31次缔约国会议上发言6月23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31次缔约国会议举行,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大使就当今海洋治理阐述中方四点主张。第一,要坚定奉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第二,要切实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大力推动蓝色合作。第四,要秉持国际海洋法治原则。耿爽说,海洋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和共生家园,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他呼吁各国携手并肩,继续坚定不移地践行多边主义,共同保护利用海洋,推进完善海洋治理,向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目标不断迈进。(来源:中新网)南海局首次开展海藻场生态系统试点调查近日,根据《年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方案》《年南海区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工作方案》等要求,自然资源部南海局组织所属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以及珠海中心站、汕尾中心站、海口中心站技术人员,赴广东省湛江市硇洲岛开展了为期10天的海藻场生态系统试点调查。这是南海局首次开展海藻场生态系统试点调查。根据调查计划、结合踏勘情况,调查队共设置了4个站位,调查内容包括海藻场内大型海藻、海藻场生物群落、环境因素、海藻场分布面积等。通过调查,调查队员深刻认识到了海藻场生态调查的复杂性,加深了对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和海藻场生态系统现状调查技术的了解,初步验证了潮下带海藻场面积摸排及生态样线布设方法的适用性,为编制海藻场调查技术标准积累了经验,为开展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打下扎实基础。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河北海警局开展“碧海”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行动
6月21日,河北海警局联合河北海事局、生态环境部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等5家单位联合开展“碧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河北海域第一次联合执法行动。据了解,此次联合执法行动涉及部门多、领域广、要求高,由海警吉祥舰、海警石河南艇、海事海巡船、中国环监01船等组成联合巡航编队,重点对秦皇岛、唐山海域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海砂开采运输、海洋自然保护地监管、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陆源污染物排放、海岛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开展全面监督检查。
(来源:人民网)
深圳首次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替代性修复新模式
近日,广东省深圳市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项目签约。因污染环境被处罚的深圳市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委托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在大鹏湾实施珊瑚种植项目,并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进行珊瑚种植后效果评估。该项目为深圳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开了先河,具有积极的示范和实践意义。签约仪式上,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龙岗区人民法院和龙岗区人民检察院的共同见证下,深圳某公司分别与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签署了大鹏湾珊瑚种植项目技术服务合同和珊瑚种植效果评估项目技术服务合同。
(来源:法治日报)
山东省远洋渔业协会正式成立
近日,山东省远洋渔业协会成立大会在荣成举行。农业农村部渔业渔*管理局远洋处处长孙海文、中国远洋渔业协会会长张显良、原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敬东、中国渔业互保协会秘书长杨斌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水产研究所*委书记赵宪勇出席大会并共同启动成立仪式,上海海洋大学、烟台大学等远洋渔业科研教学单位受邀出席。全省远洋渔业及上下游配套服务企业的百余位嘉宾共聚一堂,见证山东省远洋渔业协会成立。会议选举许云川为山东省远洋渔业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选举杜若谦为秘书长。
(来源:威海广播电视台)
海洋产业“深海一号”正式投产通气
6月25日上午10时30分许,随着水下机器人顺利开启米深水下油气阀门,油气通过水下管汇进入生产处理系统,海面火炬点燃,我国自营勘探开发的首个米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这是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实现从米深水向米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深海一号”气田的成功自主开发,形成了适合我国深水的油气开发模式,使我国从勘探、钻井到设计、建造、安装具备了米超深水全流程的自主作业能力,为加快深水油气资源利用奠定了基础。
(来源:央视新闻)
国内最大口径软体海洋牧场
在温州完成海上定泊施工
近日,洞头鹿西*鱼岛自主研发的国内最大口径软体牧场顺利完成海上定泊施工,在智慧养鱼的探索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据了解,该超大型软体智能海洋牧场为*鱼岛海洋渔业集团公司自主研发并实施,采用高海况自适应设计,配套自主创新的高精度叉合式多点锚泊系统,实现高均衡受力。牧场周长为米,直径米,包围水体达11万立方,相当于23个周长深水网箱的体量,建成后可实现低密度年野化大*鱼20万斤以上。
(来源:浙江之声)
中国首艘智能半潜船
在广州南沙命名交付
6月18日,由广船国际为中远海特建造的5万吨半潜船“祥安口”号在广州南沙命名交付。该船配备船舶智能系统,可根据海况及船舶状态为航行运营收集数据和提供决策参考,是中国建造的首艘安装了船舶智能系统的特种半潜船。“祥安口”号与广船国际之前建造过的5万吨半潜船相比,外形接近,主尺度相同,下潜最大吃水可达26米,相当于9层楼高。该船还增强了主甲板承载负荷局部,增加了SCR(废气处理系统),配备世界先进的DP系统(动力定位系统),自动化程度更高,能满足海工产品在海上的精确安装的高端要求。通过优化,该船的环保性、稳性、自动化、操纵性、节能性以及装载性能等有更好的提高和改善。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内首款水产养殖海温指数
保险产品落地山东威海
近日,中国人寿财险威海市中心支公司与乳山市星赫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海参温度指数保险合同”,标志着国内首款水产养殖海温指数保险产品落地威海,这也是国内首款利用海域海表温度指数的保险产品。通过海洋大数据中海温指数的应用,能够真实反映每个海域坐标的海表温度,破解了全球变暖影响海水养殖方面无风险保障的难题。据悉,该险种是继台风指数保险、赤潮指数保险和波高指数保险后,全国第四款指数化保险产品,同时也是中国人寿财险威海市中心支公司研发的第二款海水养殖指数化保险产品,能够有效提供风险保障,促进当地海洋经济发展。
(来源:齐鲁晚报)
海洋科研海洋一号D卫星通过在轨测试评审
近日,海洋一号D(HY-1D)卫星在轨测试在京通过评审。测试结果表明,HY-1D卫星在轨测试工作圆满完成,星地系统接口匹配,卫星平台、载荷与地面系统运行稳定,各项功能和性能满足研制总要求,具备业务化运行能力。载荷数据质量良好,产品精度与海洋一号C卫星一致,达到国际同类卫星技术水平,测试期间获取的数据已经在海洋防灾减灾、南北极环境监测、自然资源监测、应急管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水利、气象、交通等行业以及省级区域资源、生态、灾害监测中发挥作用,应用效果显著。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海牛二号”刷新世界深海海底
钻机钻探深度纪录
近日,由中国自主研发,自主制造的“海牛二号”钻机系统成功在南海两千米深的海底降落。钻头深入米的海底岩石中,缔造了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新纪录。“海牛二号”是由湖南科技大学研发,设备高达.6米,围度为10米,整机重达12吨。是世界上迄今唯一一台在海底钻探深度超过米的深海钻探机。它蕴含了保压取芯技术与工艺、轻量化设计技术等多项高科技,获得了一百二十五项国家级专利,四项国际发明专利,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国重器”。
(来源:新浪网)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
中文版及中国实践典型案例发布
6月23日,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北京联合举办发布会,发布了《IUC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IUC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使用指南》中文版,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据了解,自然资源部与IUCN开展合作,组织翻译和出版了标准与使用指南两个文件,并结合我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与实践,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官厅水库流域治理、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云南抚仙湖流域治理等10个代表性案例,形成了中国实践典型案例。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我国首个地球系统模拟
大科学装置启用
6月23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在北京怀柔科学城落成启用,这是我国首个研制成功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大科学装置。该装置的建成将服务于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建设、双碳愿景目标、防灾减灾(如天气预报)等国家重大需求,为国际气候与环境谈判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地球系统各圈层数值模拟软件为核心,软、硬件协同设计,规模及综合技术水平位于世界前列的专用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其核心软件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经过长期科研攻关,自主研发的地球系统模式,集成耦合了包含大气、海洋、陆面、植被生态、大气化学、海洋生化、陆地生化在内的7个分系统模式,能够模拟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演变规律,对地球的过去进行反演、对现在进行观察、对未来进行预测。
(来源:央视新闻)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团队技术攻关的
*海冷水团养殖三文鱼首批收鱼成功
6月21日,在距离青岛西海岸新区多海里的*海冷水团海域,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的“深蓝一号”网箱中的三文鱼正式收鱼。*海冷水团养殖三文鱼由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教授团队提供技术支撑,自“十二五”起,董双林教授便带领团队开始谋划利用*海冷水团资源养殖优质鲑鳟鱼类,历经十多年的技术攻关,建立了(沂蒙)山(*)海接力养殖模式,并在适养种类选择、苗种繁育、病害防治、饲料研发、装备设计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技术体系。此次“深蓝一号”网箱收鱼活动是国内首次规模化收获三文鱼,平均体重超过4kg/条,品质达到欧盟出口标准,标志着我国首次深远海规模化养殖高价值鱼类取得成功。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评出
近日,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进行了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评选工作。经形式审查、专家初审、网评、专业组初审、现场考察、评审委员会复审投票等程序,共评出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50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35项。
(来源: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海洋三所北冰洋硫循环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地学类学术期刊《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线发表《揭示西北冰洋海冰消退后表层海水二甲基硫浓度及海气通量变化机制》,揭示了北冰洋海冰快速消退如何影响海洋生源硫化物释放变化。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麋鸣为该文第一作者,张麋鸣和该所研究员颜金培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具体揭示了西北冰洋海冰快速消退前后一种海洋生物来源硫化物——二甲基硫的产生、分布及释放机制,提出北冰洋海水二甲基硫分布变化主要受到营养盐供给的影响,并指出在未来北极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水增温及风速变化是海冰消退后影响海洋二甲基硫释放变化的关键要素。该成果对于评估海洋生源硫化物对北冰洋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调局青岛海地所
在渤海物源研究方面获得创新性认识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团队在渤海物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并在国际地学期刊《MarineGeology》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秦亚超等研究人员利用碎屑矿物分析方法,揭示了渤海现代沉积物的多物源特征。其中近岸水下三角洲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土高原、燕山山地和科尔沁沙地。辽东海岸砂质沉积主要来自于近源中生代花岗质岩体的风化侵蚀作用。除此之外,渤海中东部的沉积物物源可简单归结为辽河物质和*河物质的两端元混合。以*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沉积物的重矿物组成作为端元,定量分析了渤海中东部不同沉积分区的物源混合比例。
(来源: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撰写
《中国海洋站海洋水文气候志
渤海分册》出版
近日,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撰写的《中国海洋站海洋水文气候志渤海分册》专著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海洋站海洋水文气候志》包括渤海、*海、东海和南海4个分册。本次出版的渤海分册包括长兴岛、温坨子、鲅鱼圈、葫芦岛、芷锚湾、秦皇岛、塘沽、龙口、蓬莱和北隍城共10个海洋站以及渤海沿海。该专著可为海洋工程设计可为工程设计、海洋环境评价、海洋生态评估、海洋预报减灾、海洋科研和海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海洋经济行业部门和高校师生提供参考。
(来源: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学术交流第一届“渤海青年科学家论坛”
在山东长岛召开
近日,第一届“渤海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山东长岛召开,论坛主题为“渤海生态保护研究”。论坛由自然资源部渤海海峡生态通道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联合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山东省海洋发展研究会共同举办,十余家相关单位的70多名代表参加。论坛通过大会特邀报告、青年报告和研讨交流报告等3种形式,共同探讨在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共同作用下的渤海生态保护前沿科学问题,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青年海洋科学家提供探讨新思路、交流新成果、结识新伙伴、搭建新平台的窗口,共同为渤海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中国海洋学会第九次
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6月18日,中国海洋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中国科协*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中国海洋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陈连增等出席会议。第八届常务副理事长蒋兴伟院士主持大会开幕式,共名会员代表参会。王宏代表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对学会此前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提出几点要求:一是要不断推进海洋科技创新,进一步聚焦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做好“海洋强国战略论坛”等品牌学术活动,搭建更多权威务实的交流合作平台;二是要持续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学会主办的“中国海洋经济论坛”在涉海合作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海洋科技工作者积极建言献策;三是要深入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推动与东北亚、东盟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广泛的合作交流机制,围绕联合国“海洋十年”热点科研问题,推动科学家间的务实合作;四是要大力提升全民海洋意识,积极在全国传播海洋科学知识,加强海洋科学文化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现代海洋观。
(来源:中国海洋学会)
年全国河口流域生态环境
大会在厦门大学举办
6月18日至20日,年全国河口流域生态环境大会在福建漳州市召开。会上,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成立的“”双碳战略协同创新专家工作站揭牌成立。本次大会由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学会和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共同主办,河口生态安全与环境健康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承办。大会吸引了多名来自全国从事生态环境、河口流域、“双碳”领域工作的专家和学者。大会安排了5场特邀报告和4个主题分会场报告,另外还将组织与会专家、学者分三条路线,分别前往九龙江河口湿地、厦门下潭尾滨海湿地、厦门湿地公园考察。
(来源:人民网)
中国(厦门)海洋旅游
热力论坛成功举办
6月18日,第十七届海峡旅游博览会重要配套活动——中国(厦门)海洋旅游热力论坛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论坛以“海洋旅游重新启航”为主题,邀请国内各省市文旅局、海洋局的领导代表,旅游业界内的相关权威专家、学者与会,通过主旨演讲和圆桌对话的方式,全面解读海洋文化旅游发展大趋势,为重启海洋旅游“新航程”、激发海洋旅游“新动能”献计献策。
(来源:厦门广电)
海洋教育中山大学成立海洋科考中心
日前,中山大学成立了海洋科学考察中心,将充分利用“中山大学”号科考实习船等海洋科考支撑平台,深入推进海洋科技发展,建设移动课程,打造国家级教学示范基地。根据相关计划,中山大学海洋科学考察中心将打造先进的“海上实验室”,建设移动课堂和国家级教学示范基地,推动中大的前沿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支撑中大为*和国家培养高端海洋科技人才。据介绍,该中心下设综合业务部、探测技术部、船舶运维部、科教培训部和海洋交叉科学开放实验室5个部门。中心组建后,将本着“统筹协调、总量控制”的原则精准科学设置各岗位,明确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保证中心管理和科研工作高效、科学开展。(来源:科技日报)山东省“向海而生”
蓝色海洋教育活动启动
6月18日,由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科协、山东省海洋局联合举办的“向海而生”蓝色海洋教育活动启动仪式在济南融创文旅城“海世界”举行。活动将通过组织全省中小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打造《向海而生》特别节目,加强海洋教育,丰富学生海洋知识,增强海洋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浓厚氛围。
(来源:山东省海洋局)
海洋快讯
6.12-6.18
海洋快讯
6.5-6.11
海洋快讯
5.29-6.4
海洋快讯
5.22-5.28
海洋快讯
5.15-5.21
海洋快讯
5.8-5.14
海洋快讯
5.1-5.7
海洋快讯
4.24-4.30
海洋快讯
4.17-4.23
海洋快讯
4.10-4.16
编辑:史卓然、陈嘉楠、丁昭旭、仝浩玉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心网站手机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