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晚报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福清这个海边村落,有20多座明清豪宅,传
TUhjnbcbe - 2021/4/13 15:52:00

福清高山镇前王村不大,方圆不过1.3平方公里,人口仅人,一半在国内,一半在国外——若算上从元初开始踏海奔向世界各地的前王村人,海外的前王村子弟当以六位数计。在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就有个“前王村同乡会”规模甚大。到前王村采访不要问“您贵姓”,用村支书王友强的话说:“只要见是男的,你叫他‘老王’准不会错,都姓王。”

蓝天、碧海、红厝、绿树,好客的男女老幼,到前王村采访感觉是享受;村史、厝史、家史、族史,好讲古的老人,让人很自然地温习了一把自元至今的福清海外交通史。

全村一家人

都是王审知长子之后

海内外前王村人都是王审知第十一世、王延翰第十世王增的后人。南宋末年,30多岁的王增承世职,从福州城里来到福清,戍守在今福清、平潭一带。
  

据淳熙年间梁克家的《三山志》载:宋时在福清、平潭一带设立了多个巡检司,如海口巡检司、松林巡检司、南匿巡检司等。松林巡检司位于今福清海口镇,海口巡检司与平潭甚近,南匿巡检司位于今三山镇南倪村。这些,与前王村王氏族谱记载“屯吾融平北里之峒山”相近。
  

在村里采访,老人们还告知,当年王增带兵戍守福清六十都海防,即今东瀚村西安村一带。宋亡,坚决不仕元的王增选择在今前王村居住,先是以耕田、牧海为生,后家族依海上经商和造船而发达,子孙繁衍至一个村落,因居大海最前,且为王增家族成村的第一个村落,而得名前王村。今居于前王村的王姓关起门来是一家,全是王增的后人。

村里很多豪宅

豪宅里很多传奇故事

前王村至今保存着二十多座明清豪宅,每座豪宅都装着满满的与海丝有关的故事。
  

拾船钉捡到一筐金钉

十四扇大厝,是村中最大的古民居,连生于此长于此的村支书王友强都数不清大厝共有多少间房。“我的祖上芝庭公生有二子,长子孟英读书,二子孟财跑船。孟财公是王增第二十一代孙,他先是与人合伙做船队,将中国货运到东南亚,后来赚了钱就开始请工人造船。”他说。

孟财公颇有传奇色彩。明隆庆元年(年),朝廷部分开海禁,拥有海商传统的前王村村民纷纷组成船队,做海外贸易,对远洋大船需求量甚大,王孟财看到商机,开办船场。他常往平潭的塘屿岛收购废船板和废船钉,有一次用极低的价格收购来一筐废船钉,磨一磨准备用来造新船时,发现居然闪闪发光,是金钉,因此发了大财。他在离旧家百多米的地方择地建新宅,最后选定在面向大海、面向古渡之地建起了大厝,原是六扇厝,人称“六扇底”,后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又在左右两边各加了四扇厝,形成了十四扇大厝。

关于铁钉变金钉的传说,村里人更愿意相信王孟财做海商和造船生意发了大财,怕露富自我创作了一个发财的故事。

后人执掌印尼南海洋运输集团

明末的海盗猖獗、清初的海禁,都没有挡住王家人的海商之路,一直到今天,王孟财的六世孙,依然是印度尼西亚一个庞大海洋运输集团的掌门人。他叫王良铠,改革开放之初就携重资回乡修十四扇大厝。在他看来,这里不仅仅是根,更是王家的精神坐标:勇敢向前,与世界各地人民和谐共赢。依然做着海商的王良铠儿孙辈,近年又出资重修十四扇大厝。

明代就带回异域水果

前王村日瑨古厝,也建于明代,也是做海商致富后修的。日瑨古厝只有一进,当地人称“日瑨房”,是大海商王日瑨发财后盖的,极讲究,通座用桐油煮石灰再加上糯米,辅以红砖相砌。正门墙檐下有两层彩色堆塑,构成了一幅海丝版清明上河图:上一层稍窄,堆塑了莲雾、香蕉、花生、释迦、番石榴、杨桃,还有荔枝等;下一层堆塑图较宽,展示了当时福清海边人家的生活场景,以人物居多,从人物保留的动态看,有经商、做官、饮茶、对弈、读书的画面,有飞奔的骏马,还有两只犀牛。同时,还嵌有青花盏、五彩杯。令人奇怪的是,所有人物都没有头,只有身子。

在厝前采访时,遇到已搬到新居的日瑨公后人王朝苏,他当过兵,退休前是高山镇中心小学工会主席。他说自己是王家极少没做海商的后人,生于日瑨古厝,长于日瑨古厝。如今整座大宅仅剩王朝苏年近九旬的婶婶一人居住。

老太太告知,嫁过来时媒人就说这家代代是走东洋下南洋的大船商,很有钱,家里用的是金尺子、银剪刀。嫁过来一看,家里果真有很多老宝贝。连门上都刻着许多没吃过的水果,村里老人说那些东西都是过去王家人从海外引进的。

王朝苏说,他小时看着家门墙上刻的水果,很想用竹竿挑下来吃。当时,他只认得花生、香蕉、荔枝,其他如莲雾等是这几年才得知大名。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王日瑨在明代曾组织起家族股份制船队,集资买大船、请人造大船,专门跑海外远洋贸易,把中国的好东西运到东洋、南洋,把东洋、南洋的好东西运到国内来。莲雾、香蕉、花生、释迦、番石榴、杨桃、犀牛,他当年曾从东南亚运回国内。

嵌在堆雕中的瓷器,记者对比福州贞美历史博物馆中收藏的福建海丝名窑的精品,并访问了杨琮馆长得知,很可能来自漳州平和窑,王家的船队曾将此运往世界多地。

杨琮馆长说,明代漳州各窑口的外销陶瓷兴盛一时,“五彩(红绿彩)”、“青花”、“素三彩”的日用瓷、艺术挂盘、文房、化妆、文玩瓷器,深受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的欢迎,一时间蔚为成风。
  

至于为何堆塑图上人物无人头,村中老人说:“从人物穿戴上看,多为明朝人物,当是到了清朝,王家人害怕官府追究而主动做了处理。”

祖居曾被海商当庙祭拜

面觑东支派祖居,是前王村唯一朝东的明代古宅,记者前去调查时,作为族谱主修人之一的高山镇山后小学老校长王良美说:这是全村离大海最近的地方,当时中外海商大船战胜惊涛骇浪近此,看到这座造型有点奇特的楼,以为是庙,认定是这座庙里的神保佑了他们,上来或烧香或谢恩,走近一看方知是人居。居此的王氏乡亲捧出家中最好的食物,招待素不相识的海商,还为他们准备远行的粮草,王家因此与其中不少中外海商相识,成为极好的生意伙伴和朋友。
  

面觑东支派祖居至今虽再无远洋海商来此进香,但与之相互辉映的前王村王氏家训依然用红色大字写在前王村村部对面的古厝上:“以和为贵,高者俯瞰世界;心和者仁,仁者包容万物。”村主任王廷华说:“我们前王村人走遍世界都有朋友,靠的就是这两条。”记者想,前王村王家自元初开始代代海商代代成功,与以和为贵的胸怀和与人为善的传统一定有关。

福州晚报记者刘琳陈坚/文杨勇/摄

新媒体编辑管慧

福州晚报新媒体部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福州日报社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这个海边村落,有20多座明清豪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