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美达
策划推广
在东明县长兴集乡有这么一个人,他与其他返乡创业者不同,别人选择的是蔬菜和水果,他选择的是“害虫”豆丹,让亲朋好友不理解、不支持。但他硬是顶住压力,凭借自己的力量开始创业,并带动周边村民致富——他叫刘兴昌,年返乡创业,目前承包了亩地,一半养殖豆丹,一半种植樱桃。
8月19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东明县长兴集乡长兴工业园,此时的刘兴昌正在大棚里忙活着。
外出打工10多年,攒下积蓄回家创业刘兴昌今年34岁,是东明县长兴集乡新刘村人,21岁那年离开家乡外出打工。
“刚开始去了北京,后来又去了连云港、海口等城市,尝试过保安、建筑工人等多种职业。经过十几年打拼,我成为北京一家建筑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刘兴昌笑着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在大城市打工虽然能挣钱,但很累,而且想家,特别是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处时,面对的是冰冷的墙壁,而不是父母温暖、慈爱的笑容,“平时工作忙,回不了家,只能通过打电话跟父母聊天,每年也只能在过年时才能回趟家。眼看着父母的白发越来越多,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明显,我便打算回家,多陪陪父母,毕竟外面再好也不是家。”
新刘乡村地处*河滩区,地势开阔,没有工业污染。年6月,江苏一家公司看好了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开始在村里流转土地,养殖豆丹。听到这个消息后,刘兴昌立马就把所在建筑企业工地工程的账进行了交接,然后怀揣着10多年的积蓄回到了老家,准备建豆丹养殖大棚,开始创业。
对于刘兴昌辞职回家,其父母肯定是开心的,但儿子回老家能干什么,让老两口心存疑虑。“我想养豆丹。”刘兴昌告诉父母。
不曾想,老人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立刻表示反对。“干点啥不好,非得养豆虫?我们整天打虫、捉虫还来不及呢,你还要养,不行!”刘兴昌的父母斩钉截铁地说。
努力说服家人,顶起压力开启创业模式虽然家人都反对,但刘兴昌还是决定养殖豆丹。“豆丹,我们都叫它豆虫,其实它有个学名叫豆天蛾,是豆天蛾的幼虫。”豆丹对于刘兴昌来说并不陌生,小时候,他经常捉这种虫来喂鸡。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刘兴昌看到了这个之前“百害而无一利”的虫子身上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年,连云港的公司老板带我们员工去吃饭,说是吃豆丹,刚开始我不知道豆丹是啥东西,结果一看,就是豆虫。”
讲起如何与豆丹的结缘,刘兴昌至今仍觉得不可思议。
“我当时一问价格,说是块钱一斤。我很震惊,这个东西老家遍地都是,倒在路边连鸡都不吃,不曾想到了这里竟然成高消费的东西了!”刘兴昌说,联想到老家以前种植大豆都是因为豆丹危害而减产,如果自己去养殖豆丹的话,那也是一举两得的事。从此,刘兴昌心里就萌生了回家创业养豆丹的想法,这次有了机遇,他非常想抓住。
然而,创业过程远远没有刘兴昌想得那么顺利。刘兴昌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家里人关于豆丹是害虫的印象。“搞养殖可以,但是养这个东西,是害虫,这是天方夜谭。”刘兴昌的哥哥刘兴豪首先反对,“工作一个月挣个万八块钱,但养这个东西心里没谱,要是赔了怎么办?”
除了家里人不赞同刘兴昌养豆丹外,村里与他一起长大的几个好哥们也不看好,都不支持:“若是你再卖不掉,地里都是害虫,下一步种庄稼都麻烦,它一入土以后咱就弄不干净了”“咱都不知道这豆虫还有人吃”……
面对身边人的怀疑与反对,刘兴昌却坚持自己的想法:“我最初的想法就是,自己干好了之后带着他们一块去干,怎么着也得做成功。”
之后,刘兴昌一边说服家人,一边开始建豆丹大棚,建好后,他又花钱请专家来授课。
成立养殖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因为是第一年养殖,经验不足,年的收入与投入相持平,没挣什么钱,年就有了收益。当时就想着这一个棚产量二三十斤,最多四五十斤,结果高达一百多斤,比以前想得好太多了。”刘兴昌兴奋地说,豆丹不仅有了产量,还产生了效益。
看着刘兴昌的豆丹事业越来越红火,亲朋好友也改变了态度。昔日的害虫,变成了如今的富贵虫,村子的老百姓,也开始接受这个项目,有的还加入了刘兴昌的创业队伍。
此后,刘兴昌带动了20多户村民与江苏这家企业共同成立了东明县鲁西南豆丹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豆丹养殖的“火车头”,负责向村民提供养殖技术。很快,刘兴昌村子旁边就建起了个豆丹大棚。
“我们现在卖两种豆丹,一种青豆丹,一种入土的,像这个就是入土的——土豆丹。入土之后大概在20天左右,就出蛾,交配之后就产卵了。”刘兴昌介绍。
除了豆丹,刘兴昌又包了多亩地建设了樱桃园,种植樱桃树。“今年是第一年,樱桃得4年才能结果,但我有信心带着咱们老百姓一起致富。”刘兴昌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因为地多、活多,他最多的时候要招多名村民来干活,让留守在家里的老人、媳妇都有了工作。未来,他要带着村子里的大伙一起干。
“现在我就打算带好头,以后计划和乡亲们签一个协议,让他们去种豆丹。回收这块我出一个保底价,无论市场价高还是低,我们都会按这个合同价去回收,以免除大伙儿的后顾之忧。”刘兴昌信心满满地说。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艳粉淑娅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