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及第12个文化遗产日。
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主题为
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近年来大热的词汇之一,
其所起源的古代陆上丝绸之路
和海上丝绸之路,
为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治、文化交流
提供了重要平台。
威海自古以来就是北方的重要口岸,
穿越时空的层层烟云,
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是否会留有古代海上丝路的些许印记呢?
快随着小编的脚步,
一起去寻访
威海海上丝绸之路遗址吧!
成山头:徐福东渡途经之地
在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时,人们大多想到的是“南海丝路”,很少提及“东海丝路”。事实上,“东海丝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秦代徐福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关于徐福船队东渡的航线,许多历史学者认为,船队经过成山头,抵达日本海域。
“南海丝路”和“东海丝路”
市文管办工作人员介绍,成山头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海上商船的必经之地,是中国北方与南方海上大通道。中国南方和南亚、东亚各国的商船到大连、营口、天津必经成山头,中国北方的船只也必须通过成山头到达南方的港口,因此,史上称成山头为海上咽喉和京津锁钥。
古代日本、朝鲜半岛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也必经成山头,由此,足见成山头在中国古代东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千八港:元代中枢海口之一
和其他遗址相比,位于长会口大桥东北方向约10公里的千八港虽然不知名,但它却在元代时大放光彩,是当时整个国家的中枢海口之一,也是南北行船的必泊之地。
千八港因“北至顺天,南至江宁,水道各一千八百里”而得名。元代时,自南方江宁和北方顺天驶来的大批船舶皆泊于此地。
据《荣成文化通览》记载,成山头海域水流湍急多大风、大浪。为避免风涛之险,南来的船舶经常停靠千八港,把货物卸上岸,再通过陆路运到威海湾,然后将货物装至海船,航行到天津界河口。
在千八港东北的双石摩崖石刻上,刻有“海运官”等字样
在千八港东北5公里处,还有一处或与千八港有关的遗迹,那就是位于荣成大疃镇双石周家的双石摩崖石刻。
双石,古名石门山。东侧巨石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山拟龙门高应东村英子跃”,下联为“石同雁塔必题此处状元名”。末行题有“海运官、季牢山、大人六七十三”等字。
对于该对联所刻文字,居住在双石周家村的退休教师杨增明认为,这很可能是几百年前,家住双石东面村落一位名叫季牢山的读书人所题。季牢山虽然已经做了荣成的海运官,但并不满足这一官职,希望可以考取功名,仕途更进一步。当他看到这形如“龙门”和“大雁塔”的双石后,有感而发,写出这副对联,刻于石上,希望自己和家乡的读书人可以“鲤鱼跳龙门”。
海运官为元代特设从事海运的官员,《大元海运记》记载,凡海运官船队,其首尾船上皆需悬挂写有“海运官×××(姓名)”字样的旗帜,以示其为朝廷海运船。
据考证,双石上这副对联,应是元时海运官员在千八港上岸后去往刘公岛海口(今威海湾)途经此地时所题。
石岛港
石岛港:两千多年历史的国际大港
春秋战国时,石岛就是中国北方与朝鲜半岛、日本商人贸易之口岸;唐代,石岛是全国通往东亚地区三大港口之一;元明时,石岛是南粮北调的必经之地;清朝在石岛建立了商业码头,这里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业中心。
荣成博物馆藏有多枚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一种仿照环首小刀形状铸成的钱币。它的出土地位于石岛湾附近的车脚河,出土时成捆出现。专家分析,大量刀币出土于石岛海口附近,证明春秋战国时石岛海上对外贸易的繁荣。
大量研究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石岛就与朝鲜半岛、日本等有密切的贸易往来。
而到了唐代,石岛更成为通往朝鲜半岛的交通通道,凡新罗人入唐大多需要经过这里。内陆许多货物,也都经由这里输出达东亚各国。
不少新罗人来到石岛后,便定居于此,形成人口较为集中的“新罗村”。为此,朝廷在石岛设立勾当新罗押衙所,加强对口岸事宜的管理。
唐朝时,新罗人张保皋还在石岛赤山建起“法华院”,随后又在朝鲜半岛的莞岛象皇峰、济州岛河源洞建起“赤山院”,与石岛的赤山法华院遥相呼应,互为海运贸易的联络点。如今,石岛赤山法华院遗址仍存。
刘公岛
刘公岛:元明清时期海运的重要节点
刘公岛及其附近的威海湾也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元史》记载:“浙西抵京,从成山过刘公岛至芝罘等地。”
年(明隆庆六年),王宗沐督漕,请行海运,“自淮入海。东北转成山卫、刘公岛、威海卫,西历宁海卫”。
年(明万历四十六年)海运复兴,刘公岛、三官营(金线顶下)、庙前口(东码头东),俱为泊船之所,避风守冻,多时约数百艘。行至二年,利害参半,仍专由漕运。
清代,威海至高丽、日本等地均有航线。刘公岛为江浙七省通商要路,过往船舶多在此停泊。
万万没想到,
威海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作用这么大!
赶快和小伙伴们一起涨姿势吧~
来源:威海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