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
阅读大约需25分钟
孙雯钱江晚报首席编辑,从业“10年+”。
从《东亚经贸新闻》《电影世界》《青年时报》《今日早报》,到《钱江晚报》,一直在从事文化新闻的采写与编辑。
最近七年,主要在编辑钱江晚报“全民阅读”,以及策划一些大型文化报道。多次获得过浙江新闻奖一二三等奖,以及全国都市类文化报道奖项。
1
从浙南鞋料市场说起
年的夏天,我和同部门的小伙伴陈淡宁在温州浙南鞋料市场,以及温州另一处类似城中村的各类小鞋材作坊中转了两天。
如今,五年过去了,我还记得从鹿城路拐进浙南鞋料市场时,闻到的那种飘散在空气里的化工用料的气味,在江南的湿热中,这种味道驱之不去。
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属于温州民间经济的味道。
“鳞次栉比的小店,被划分成不同的区块,从鞋料一街到鞋料八街。这里贩售的,是鞋子的组成部分——鞋革、胶水、化学片、制鞋机械、鞋底、鞋带……所有鞋类‘元件’,都能在这里找到。但却很难在这里买到一双成品鞋。”
可是,这样的细节与文化报道有什么关系?
在两天的“转悠”之后,年7月13日,我们以上述文字开场,推出了钱江晚报“全民阅读”的专题报道——《温州作家的日与夜》。
说一说另外一个和我们一起沉潜在市场与作坊里的人,你也许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他是作家王手,也是当时的温州市文联主席。年初夏,他的《温州小店生意经》刚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不久,新的中篇小说《斧头剁了自己的柄》则在《收获》上发表。
不过,在这里,他是一家鞋材店的老板,那个店面名为“足够”,它的经营范围和其他店面并无不同。王手在这里,做着精明的温州生意人,同时,又以作家的身份记录着温州现世的种种——比如,《斧头剁了自己的柄》中,主人公陈胜所开的小店,经营的正是胶水和化学片。王手在自己的小说里这样形容它们:“这两样东西都是做鞋的必需品,一个是粘合用的,一个是做衬里用的……”
在对温州经济最小组成单元的观察之中,我们也几乎采访到了所有创作力旺盛的温州作家——王手之外,还有程绍国、池凌云、马叙、哲贵、东君……
年夏天的温州,据公开报道,房价已连续三十几个月在下跌,房产危机的背后,其实是整个温州经济模式面临的瓶颈,而温州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它面临的是更为艰难却必须的转身。
在这样的背景下,温州作家群正推出一部部新作,其内核无一不与温州的日常有关。
作家在观察什么,又在记录什么?他们的记录与观察,以及作家对于时代的积极参与,对于温州又有怎样的意义?
《温州作家的日与夜》写出了作家对温州经济的参与,进而思考他们对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