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晚报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七年,从6到这个90后ldqu
TUhjnbcbe - 2020/12/5 1:49:00

在扬州大学,有一个

由90后贫困大学生自发组建的公益组织,

叫“牛津团”。

他们中的几乎所有人,

都曾受到好心人的资助,

得以继续学业。

怀着感恩的心,他们聚在一起,

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反哺”:

以自己的能力募款募资、

深入大山送课送教……

七年时间,从6个人到每届多人,

他们的脚步遍及

甘肃、四川、青海、贵州等西部省份,

把知识和希望带给“曾经的自己”。

他们是年“全国最美家乡人”称号获得者。

年“最美家乡人”全国评选启动前夕,

我们再次走访“牛津团”,

感受何为真正的“富有”。

1

一群“穷学生”的反哺

“这次轮到我们来帮助他们”

在扬州大学,很多志愿行为并不“宏大”,但就是这些“凡人善举”,让学生们懂得了付出的快乐。

“牛津团”是扬州大学一群90后贫困大学生组成的公益组织,因为拎着牛津包到社区募捐支援山区而得名。雅安地震期间,他们自发为灾区募捐。没钱雇用车辆,他们就拎着一只只硕大的牛津包奔走各地。

在援助过程中,团员们发现山区孩子的求学之路很坎坷,很多人甚至不得不辍学,这让品味过贫困滋味的大学生们心里很难受,他们决定帮助山区孩子圆了读书梦。

年最初组建时的志愿者们

刷盘子、发传单、下车间……53名学生利用休息时间筹集了2万元资金,为雅安震区晨阳希望小学实现了校史上的3个“第一”:第一个国旗班礼仪队、第一个科普实验室和第一笔“追梦女生”助学基金,“牛津团”因此获得年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等奖。

“在我的求学路上受到过很多人的资助。现在从事感恩公益,也是在帮助过去的自己。”刚刚毕业的王洪静是一名来自苏北农村的孤儿,学校和社会的资助让她读完大学并顺利就业。她是“牛津团”的最初成员之一,虽然毕业了,但她仍像当初每个月从勤工俭学的收入中“挤出”两百元钱注入“爱心基金”一样,继续从事着感恩公益之旅。

成立至今,“牛津团”由最初的6人发展到今天两百多人,公益足迹遍布四川、甘肃等多个省份……公益力量越来越多,“牛津团”帮扶范围也越来越大。

“牛津团”送爱心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外面的世界,队员们在最偏远的山区村小开展科技文艺、审美教育、心理健康等素质拓展教学,指南针、风向仪、静电发生器……他们在大山里建起第一个科普实验室,带着设备,领着孩子在山与山之间发现科学的乐趣,通过朴素而有效的方式,和山里教师一起,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瞭望山外的窗口。

山路弯弯,马蹄声碎。七年时间,志愿者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前辈离开,总有后辈继承,如今00后志愿者人数已过半。年轻的志愿者们,用肩扛、用马拉,深一脚,浅一脚,在山与山之间流转,硬是将一批批物资送进大山,为孩子们带去“第二课堂”。

“牛津团”给孩子带去快乐

2

获奖后“既幸运又惭愧”

他们自称只是“爱心搬运工”

年五月,一阵清脆的鞭炮声打破了木厂小学的宁静,这个位于黔南山区最深处的苗寨村小迎来了新生,寨子里第一座教学楼拔地而起,淳朴的苗胞们载歌载舞,以最隆重的方式庆祝这座教学楼落成。很多人难以置信,就在三年前,因教室不够,这里的不少孩子还挤在竹棚里上课。

村庄通车,教师补足,“牛津团”迎来了马背上的“最后一课”,志愿者决定给孩子们讲讲“梦想与希望”。他们用“手绘梦想”的形式,引导孩子们画出自己的理想;他们将七年来记录下的图片、影像制作成微电影,向孩子们生动展示山乡巨变。

连续带队七年的指导教师刘斯文,亲眼见证了所有变化。他说,“马背上的第二课堂”或许会成为历史,但七年来志愿者们在山区播下的希望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伴随孩子们茁壮成长。

“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在新教学楼里,“牛津团”成员正在教孩子们唱《虫儿飞》。现如今,这群孩子的愿望不再是简单的走出大山,而是变成了具体的职业:“我想成为一名设计师”“我想当一名老师,再回到这里。”

年,“牛津团”获得全国十佳“最美家乡人”荣誉称号,团员们感到“既幸运又惭愧”,“幸运的是我们微不足道的付出得到了天天正能量的认可,得到了家乡和全社会的认同。惭愧的是,其实走在前台的我们只是‘爱心’的搬运工。”创始成员之一张运如今已经留校,作为“牛津团”的指导老师继续发光发热。

“做人就应该像蜡烛,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在牛津团每一名团员的活动记录册上,都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可以温暖一群人,一群人也可以照亮一座城。他们并不富有,却精神富足。

“人的价值即在于‘被需要’。”扬州大学团委副书记刘斯文评价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事实上,热衷公益本就不仅是大人物的“奢侈消费”,也是普通人的“凡人善举”。如果一名贫困学子心存感激,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到幸福,这种幸福会扩散,也会影响更多的人,形成大爱校园的浓郁氛围,这更体现出一种生命尊严。”

3

疫情期间

他们用行动凝聚战疫力量

年新冠肺炎疫情虽然阻断了大家见面,但是反而更让大家感觉到志愿精神的重要性。牛津团多次召开会议,组织各地的志愿者投身到疫情防控中去。

“有的在社区担任志愿者、有的负责解读疫情防控知识,有的用图片、视频等方式远程为一线的医务人员加油鼓劲。”现任牛津团团长李莉介绍说,他们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湖北籍的就有5名。

江小郎是安徽省金寨县的一名牛津团成员。疫情期间,他主动请缨,担任社区的信息核查员,一个人奋战在疫情信息统计的工作岗位上两个月,负责村子里的疫情防控信息普查。他说,平时在自己的身边,有很多同龄的志愿者,正是这样的社团文化让自己感到肩膀上的责任。在社会发生重大事件的关键时刻,每一个人的付出都显得弥足珍贵。

此外,社团还在线组织了战“疫”朗诵、战“疫”英雄云接力等活动。在疫情进入常态化之后,社团更是承担了校园志愿者的角色,帮助学校密织防护网,守护校园安全。

“牛津团”的指导老师金秀平说,“牛津团”还在继续,不断前进的背后,是更多社会爱心人士的默默付出。无数淳朴的“无名者”,用一点一滴的正能量浇灌着“牛津团”成长,激励和敦促项目继续下去,他们也是真正的“最美家乡人”。

在公益接力的路上走了七年的牛津团,因为“最美家乡人”的奖励而有了新的感受:

爱心一点一滴的传递,不是平行的流动,而是一个不断增值放大的过程。“我们相信,所有正能量的输出,最终一定会汇聚成磅礴的大爱海洋。”

无数淳朴的“无名者”,

用一点一滴的正能量浇灌着“牛津团”成长,

激励和敦促着项目继续下去,

用点滴行动反哺着社会。

青春无悔,志愿最美。

“牛津团”也期待每一位善行者

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用行动书写大爱篇章。

全国最美家乡人评选启动在即,

让我们一起寻找更多的“牛津团”,

助力他们全国出道!

5月18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联合全国36家媒体,启动“最美家乡人”征集评选活动。今年评选的关键词是——“守护”。“守护者”的定义,即活动评选的对象不仅限于抗疫群体,我们希望寻找到各行各业、各年龄层的普通百姓故事,他们可能守护的是亲人、朋友、战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我们希望,通过寻找每个人身边的守护者,褒奖普通人,感谢他们对家乡的无私奉献和真情守护。

历届“最美家乡人”剪影

目前,“最美家乡人”案例征集阶段已经结束,12月2日-12月9日将进行全国十大“最美家乡人”评选,敬请期待。各地候选案例故事,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年,从6到这个90后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