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0/29 14:18:00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马黎5月24日晚,年“西湖之春”艺术节闭幕,压轴大戏——黄梅戏《大清名相》在杭州剧院上演。虽是黄梅戏,却有着浓浓的“杭州血缘”。巧的是,一年前,也是这个时候,钱报记者就报道过,杭州编剧界CP余青峰、屈曌洁夫妇,凭借戏曲剧本《大清贤相》荣获了中国戏剧文学最高奖——第六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二十二届曹禺剧本奖)(注,实际演出名字改为《大清名相》)。《大清名相》大改九稿,小改近20次,历时近两年。年创排以来,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海口、银川、武汉、合肥等地演出百余场。这一次,终于回到它的另一个“娘家”。余青峰目前是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直属单位杭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的一级编剧。年凭《赵氏孤儿》剧本获得第十八届曹禺剧本奖,年凭《青藤狂歌》剧本再次获得第二十一届曹禺剧本奖,而《大清名相》,是他第三次获得曹禺剧本奖。这部戏源自大家都熟悉的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吴家与张家为了一块宅地,争执不休。张家人向在京城当宰相的张英驰书求助。谁料想,张英的态度很明朗,不就是一块宅地吗?让他三尺又何妨。但这对夫妻却没有写张英,没有写“让”,而是写了他的儿子宰相张廷玉,写了一个“不让”的故事。谢幕时,很多人流泪了,余青峰也坐在观众席,这颗“光头”太显眼,以至于大家一找就找到了,第一时间跟他交流了看完的感受。何为好戏,有各种评判标准,对于观众而言,最直接的反应,莫过于意犹未尽,急着找到相关的小说和文章“充电”。观众“大雯”就是如此,她一看完就回家重新翻了《饥饿的盛事》一书,因为其中有一章正好写到了张廷玉。她对钱报记者说:“这部戏的剧本很干净,词比较美,有文化深度,融汇了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中的一些精髓,引导人们去探讨历史。”余青峰总是不按规矩出牌,他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光芒,发掘人物内心的反差和对照,以及历史中被人们忽略的角落。比如写徐渭,他写的不是怪才徐渭,而是八次考试,全落榜,九次自残,也没死成,令人唏嘘的苦难的徐渭。而这次,余青峰为什么又“绕远路”,舍近求远,去写张英的儿子张廷玉,要写“不让”?“这个故事已经有过一个《六尺巷》的黄梅戏了,写来写去就是两家吵架,没有新意。直到发现了张廷玉,康雍乾三朝重臣,也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我们从他的角度重新去诠释这个‘让’与‘不让’,这里面具有反腐层面的时代意义。”余青峰说,张廷玉曾经当过吏部侍郎,抓过腐败分子。他为乾隆朝惩贪肃吏立下汗马功劳后,为了平息乱象,稳住朝局,执意让贤还乡,最后连“太庙配享”的殊荣都让出来了。“他说我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只要你乾隆帝能够下大决心整顿吏治,我将回家赋闲,告老还乡。归去之前,当时乾隆朝的很多事情全部被他揭出来了。所以我们最后写的,就是这样一个高风亮节,50年不犯错的三朝老臣的让和不让。”那么,余青峰的不让是什么?余青峰笑:“我不让的东西大概就是,不会随波逐流。我不会人云亦云。我宁可在家里享受着孤独,也不愿意融入外面的喧嚣,这大概只有像她(妻子屈曌洁)这样的人才接纳我。”余青峰骨子里,藏着古代知识分子的叛逆,或许正是这份才子之气,让同样文气的杭州人很懂他。“我敬畏古代文人,敬畏我的文化传统,这些精神跟戏曲是比较契合的,也能跟我从小的戏曲情结结合起来,所以我的创作基本上是遵循着这样一条路子走下来,也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