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黑土 笔绘苍生 国画家李廷先其人其画
当代中国画家正经历着由解构传统到重构传统、由享受经典到创造精品的历史性嬗变。青年画家李廷先在此期间笔耕不辍、与时俱进、脱颖而出。他在继承中国画写意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索,为自己的作品注入独特的生命内容和生命形式,为推进国画艺术历史性重构和多元化格局建设做出了可喜的尝试。 李廷先先生,挥毫作画已有二十多年。在中国画坛入道之初师从袁武和戴成有二位先生,后又进修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代水墨人物研究生班,受教于刘进安先生,获益良多, 观其近作《夕阳那片天》、《乡雪》、《童年》等以成熟的画风和独到的感悟深得同行好评。 李廷先先生擅长写意人物画兼及塞北农家风景,因其有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使得他的每幅画都不是纯客观的原型复现,而是融进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追求。他深谙“翰墨和诗抒块垒,柔毫带血写灵*”的艺术真谛,应着心灵的自然回归,进行意象再创造,他用灵动的笔墨解码万象人生,用情感的线条诠释返璞誓愿,他的作品重表现、重格调、重哲理、重美感、在他的一系列充满关东乡土风情的画卷里,我们既可以看到画家“心尚古拙滋静穆,墨涵造化蕴灵犀”的心声之所系,又能看到其“每以淡泊兴雅韵,但从宁静铸精神”的性灵之所托,画家在其关东农家的倾情打造中,寄予着强烈而纯净的艺术追求,在他的画笔下,不论是野藤荒草、老林杂树、还是茅屋木栅、村寨人家,无不萦绕着浓郁的笔墨意绪,溶浸着现代美术的写意理念。他充分发挥个人对生活事件的直觉感受和理性思考,调动一切成熟的艺术技巧,在画中有意识地表现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并且超越写实性人物画的社会性主题,而进入了对人与其生存环境的思考,艺术构思中的“迁想妙得”和创作中的“气韵生动”,被画家结合得恰到好处,而这正是中国画的精华所在,在画面处理上,画家落笔大胆细腻,注重大关系、大对比、大效果。大块墨团中能见到精微美妙的笔痕,线条勾勒处已显力度与风骨,整体建构朴素平正、简洁大气,不忸怩作态、不拖泥带水,我们从《童年》中可以看出画家对童年往事的追忆,表现出画家对普通生活的关注与热爱。画中的男孩儿仿佛就是童年时的作者,他正在地上涂着画着,他是那样的投入、专注,而身边的那个小女孩儿正是画家童年记忆中温馨的小伙伴,此画的构图满而不塞、大开大合,鲜见的柴门、剥蚀的土墙、老去的草房、爽洁的小院、静谧的村庄,人物与环境和谐统一,画面充满了生机。由于画家强化了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和生命本体的诉求,加强了个性语言的表述和特定环境的描写,画中人物便具备了一种耐人寻味的纯净之美和深层次的视觉冲击力度。画面墨色语质富于变化,黑白灰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了画家“质朴书来能透彻,冗繁删尽自空灵“的审美观。 画家作品成熟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牢记“生活是绘画的第一要素”、“离开生活,就不存在风格”,他将心贴近黑土地,根植于乡土人家,他始终以一位朝圣者的虔诚走在乡村的阡陌之上,扑在质朴灼人的乡情之中,全身心地感受衣食父母的喜怒哀乐和来自社会底层生活的无声教诲,同时切实地领悟着平淡清纯的审美际遇和返朴归真的人文境界。偏僻乡村的普通人,无论是沧桑的老者,还是忙碌的青年,亦或是天真烂漫的孩童在画家的作品中充满了光辉,每个细心的观者都不难从中发现画家正是摒弃了完全世俗的功利主义和空洞的虚无主义,开启心门、睁开慧眼、走向自然、关爱的大道。 从古到今美术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大家作品无不弘扬着一种精神魅力和鲜明的个性追求,李廷先先生正在以“于朴素中营造锦绣,在简约中构筑丰盈”的努力实践着,我们期待着画家能有更多的精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