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我和新华南路七号一同走过从前台长日
TUhjnbcbe - 2024/7/2 22:14:00
正文共计字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1X月X日海南日报从新华南路七号搬到金盘工业区,今天看到这则消息,很感慨,我和老海南日报社址有着一段感情。新华南路七号位于海口市老城区,过去是《海南日报》社社址,现在依然是《海南日报》,不同的是《海南日报》社址已经迁移到金盘工业开发区,新华南路七号便成了《海南日报》的老社址,成了《海南日报》的家属区老院。我认识《海南日报》的时间,准确讲应该是八十年代初。当时,我在上海部队从事新闻工作,妻子在当时的《海南日报》财贸组当记者。我和妻子的结婚仪式是在报社大院里举行的。记得那一天,报社办公楼的会议室坐满了报社的领导、采编人员和印刷厂的师傅,大家个个脸上都洋溢着为我们祝福的笑容。他们每一个都冲着妻子用海南话大声喊着、说着,我在旁边一句也听不懂。有一些采编人员用海南普通话向我祝福着,我看得出,报社的大人小孩都像过年一样,尤其对我这个大陆当兵的是认可,是欢迎的。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我便成了《海南日报》社的家属,成了新华南路七号大院里的一员。妻子的小名叫“阿蒙”,报社的大人小孩都用海南话管她叫“阿蒙姐”,我也便被他们用海南话叫成了“阿蒙哥”。从结婚那天起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二十年了,至今在脑海里我还记得在报社里认识的那一张张朴实的脸,现在他们都还健在,老关叔、老杨叔、老郭叔、南茂叔、海叔、青野叔、曾珊叔,还有资榆叔……。嗨,太多太多了,请原谅我,写到这里时,脑子一激动,谁都想不起来了。他们中间,有的在报社一干就是四五十年,最少的也有三十几年。现在,我同他们经常在一些场合不期而遇,他们总是一下子紧紧拉着我的手,眼睛盯着我的脸,手上一个劲地摇着,嘴唇在颤抖着,双手一个劲地说:“好!好!好”。他们是在说我成长了?还是我在说他们的身体依旧那么硬朗?当时恐怕谁都不知道,只是眼神和表情依旧是那么真诚和质朴。要说更激动的,恐怕是我的岳父岳母和这些老人见面了。他们总是互相紧紧地拉着手,久久地不愿松开,大家什么都不讲,只是两眼含着泪花。他们毕竟是同一代人,他们伴随着《海南日报》的脚步,有着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辉煌。我记得在我结婚的那一天,他们说着,笑着,为儿女们祝福着,仿佛就是我现在这般年纪。2《海南日报》当时是行政区辖内唯一的一张报纸,全区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亲昵地管它叫“报社”。我每一次探亲,一回到新华南路七号,便脱下军装和报社的叔叔们、兄弟们谈天论地,喝茶逛街,大家亲密得就像一家人。那时的报社没有现在这么多人,当时报社有很多人还没有去过省城广州,他们心里装着的,还是海南自己家乡的这块红土地。在谈天中,我从他们那里逐步认识了海南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情感和理性也开始融入了这块红土地,为我后来毅然离开深圳回到海南,从事影视创作工作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那时的报社,办公楼和宿舍楼都紧挨在一起,下楼就办公,上楼就到家。妻子外出采访时,我一个人有时逛逛新华路、解放路、博爱路,有时就走进报社的编辑办公室,看编辑改稿件,和他们聊聊天。我在这些记者编辑中间,还真交了一些好朋友,他们其中有些人,一知道我要回来探亲,就同我家里人一起掰着指头算日子,有些人偶尔到广州出趟差,也要问一下我家里是否我这几天回来探亲,他好到火车站接我。我记得接我最多的,要数资榆叔叔了。他每次接了我,就把我带到《南方日报》招待所住,然后,再帮我拎着行李一起坐船返回海口。当我们一回到新华南路七号大院,报社的阿姨和小孩们就冲妻子笑着,冲着我喊着:“阿蒙哥,阿蒙哥”。那景,那情,现在我想起来都那么甜蜜,那么心动。那时候的海南,好像没有现在这么热,也许那时候海南很平静,海南的人心也安静,整个夏天,大家顶多手里拿个大蒲扇。我探亲一回来,岳父岳母就把家里唯一的鸿运扇给我用。整个大院的人和和气气,氛围也很休闲,真应了那句老话,“心静自然凉”。要说热闹一点的地方,大概就属于我们家了。妻子的弟弟,大院里的人管他叫“阿弟哥”,他的朋友比较多,整天你来我往。当我回来的时候,妻子的姐妹们,邻居的丽兰阿姨一家,南茂叔叔一家,还有张医生一家,总是在晚饭后来到我家里,和我们说这说那,好热闹。不过现在想起来,那时,谁也不喊天气热,谁也不汗流浃背,真怪。儿子鹿鸣出生以后,也真叫我们住在那栋楼里的邻居们高兴了很久,他毕竟是报社出生最早的第三代人。后来,儿子就成了整个报社大院议论的焦点。大家闲下来时,都相互讲着关于他的趣事。比如,大家抱着他逛老街,突然,他指着迎面走来的民警叔叔的胸部大声喊,“警察叔叔没‘饭饭’。”还有,他一看见哪里圆的东西,他就会大声喊,“噢,噢,小鸡蛋”。再后来,我从上海转业到深圳从事广播电视工作,妻子从报社也调到了深圳,儿子也离开了报社。报社有人到深圳出差也会带上一些咸鱼去看我们,他们说,我们到深圳后,报社的人还真不习惯,我们也说,很想报社的同志。每次我们都想办法帮他们办上一张通行证,陪他们去一趟沙头角,看看街对面的香港。海南建省办特区了,我们在深圳也没思索什么,便随着当时一批广东同志回到了海南。这时候,海南的报社多了,《海南日报》自然变成了省报,看报的人也多了,楼房也多了,印刷设备也变了。尽管岳父岳母从报社搬走了,我们也没有再住进新华南路七号,一家人坐在一起一谈起报社,对它的历史,对它的过去仍然是津津有味,仍然是充满自豪。直到今天,我们一家仍然视《海南日报》社为自己的老家,自己的历史的一部分。到了今年五月,转眼就是《海南日报》创刊五十周年,感谢爱国兄的厚爱,专门给我发了请帖。半个世纪就这样轻松地过去了,它掩埋了我岳父岳母这一代人的青春和历史,它帮我养育了我的妻子和儿子,它更凭添我几分情怀和几多思绪!新华南路七号,每当我路过这里的时候,都深情地向大院里望上几眼,都会情不自禁地说,“报社,这里曾经是我的家。”作者

鹿松林排版

董梅贞审校

路石轮值主编

庞钧友鸣谢自贸港在线海南正清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海南经济特区央投实业有限公司海南野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清和文化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和新华南路七号一同走过从前台长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