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长江与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长江就是江苏独一无二的摇篮。正是亿万年长江泥沙的反复沉积,才孕育出肥沃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孕育出美丽水乡、经济重镇、人杰地灵的锦绣江苏。
早在去年下半年,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就提出选编《长江历史图谱》的设想,并将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报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批准。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成立了专业的选编团队,从两千多种地方志和舆地、政书、兵书等古代文献中精选多幅筒子页舆地图、名胜图,编成这部《长江历史图谱》,由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
《长江历史图谱》的编纂
《长江历史图谱》主编左健伟介绍说,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长江历史图谱》卷一中《万里长江图》所绘长江跨州过县,穿山越岭,宛若巨龙。卷二中《岷山图》所绘岷山传统以为是长江之源,形似斧劈。《金沙江江源图》所绘金沙江是四川与西藏的界河,为长江上游的一部分,细若游丝。《巫山段大江图》所绘江流在悬崖峭壁间左冲右突,势若奔马。《湖口段大江图》所绘是长江中下游交汇处,别开一番新天地。卷四中《清长江入海口图》所绘沿江城镇林立、港汊密如蛛网,凸显繁荣昌盛新气象。各卷仿照古代图志体例,前面是图,卷后附说,对图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
《长江历史图谱》共设七卷首一卷。用优质宣纸,以仿金镶玉形式影印,手工线装,分为五册,合装一函。卷一《长江总图》、卷二《上中游大江图》、卷三《下游大江图》,可以明万里长江大势大略。卷四《长江口图》、卷五《沧海桑田图》,可以明长江古今生态演变。卷六《江防图》,可以明忘战必危。卷七《沿江风情图》,可以明祖国山川壮美。
《江山万里图》气势恢宏
卷首是南宋赵黻《江山万里图》。
赵黻是京口(今镇江)人,他的《江山万里图》是现存最早有关长江的水墨画卷。纵45.1厘米,横.5厘米。此图以长卷形式描绘长江景色,采取全景式构图,以滔滔江水为主脉,西起西蜀,东至东吴,画面由虚而实,由远而近,烟霭弥漫,江波浩淼,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江上乘风破浪的小舟,空中穿云破雾的飞鸟,岸上老树掩映的村落,孤峰凌空耸峙的寺塔,最终以排空巨浪、茫茫大海收笔,势吞山河,大气磅礴。
图中近景、中景、远景穿插有致,浑然一体,咫尺千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长江雄伟壮观的景象。整幅画卷充满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既是此类题材作品中风格独具的精品,也是南宋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被历代鉴赏家们视为拱璧,其中仅清代乾隆、嘉庆等皇帝的钤印就不下十数枚。
《长江历史图谱》执行主编张乃格说,乾隆皇帝生前对这幅画作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反复把玩,不但留下十方品赏钤印,而且特地题诗作跋,推崇备至。原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经多方积极争取,获得了故宫博物院大力支持。故宫博物院还特事特办,先提供高清大图,再签相关协议,保证了影印出版的顺利进行。为最大限度地保存原作长卷样式,我们采用经折装形式,以展现长江的磅礴气势,努力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胡阿祥认为,《长江历史图谱》,以气势恢宏、风格飘逸的“江山万里图”开卷,似有点明地理、文化主旨之效果。
南京修志历史悠久
据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程章灿的研究,南京现存最早的方志《景定建康志》,其中就有多幅珍贵的舆地图。到了元代,当地准备续修《金陵新志》的时候,有人擅作主张,改变旧的方志体例,删去原有的舆图,结果遭到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最终恢复旧观,一依旧例,仍然按照山川、城邑、官署、古迹的次序,依次绘图,冠于卷首,同时配上文字说明,附在图的左边,叙述沿革,以便观览。可见,对于一部优秀的方志来说,舆图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舆图也可以独立成书,自成一体。与图说、图考、图志、图经等诸多种类相比,图谱是最讲究体系性的,可以构成一个自足的系统。《长江历史图谱》就是这样的例子。全书共分七卷,还有相对独立的首一卷。
中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图籍,图籍往往属于官府秘藏,一般人难得一窥。确实,江山地图载录地形险隘,攸关军事国防,不能流失。在楚汉相争之时,刘邦大军入秦,萧何率先入秦丞相府,取得其图籍,为大汉基业奠定了基础。萧何所取“图籍”中,最重要的就是舆地图和户籍。本书七卷,共收长江舆图幅,图片的来源,既有像明代人章璜《图书编》以及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这样的类书,更多则是来自长江流经各省的通志以及所属府州县方志,还有少量如《鸿雪因缘图记》这样的珍贵的历史文献,经过精挑细择,其中反映的流域历史、区划疆界、风物名胜,都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长江历史图谱》线装一函五册,宣纸印刷,装帧设计采用金镶玉印法,古色古香。全书七卷,资料丰富,内容详赡,编排合理巧妙,分为长江总图、上中游大江图、下游大江图、长江口图、沧海桑田图、江防图、沿江风情图,卷前有卷首语,卷后有图说,全面展现了长江涨落荣枯的前世今生、造福人类的神恩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