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部城事
来源:西部城事
文丨西部菌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之外,中国经济的第四极在哪里?
在过去的文章中,西部菌比较倾向的说法是成渝城市群,不过目前它并不是一个已经写入国家战略或者已经有定论的问题。
比如就在这两天,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七届会商会在合肥召开,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城聚首,会议提到:
学习借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先进经验,共同完善协作会商机制,携手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迈向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那么,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到底谁更有资格担当第四极?
01
前两天,《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国家级城市群战略,都有了明确的规划。
三大增长极的座席确定后,对经济第四极的竞争,成为接下来区域经济的最大看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之后,哪个城市群率先上升为国家战略,就将成为实质意义的第四极。
近些年来,成渝城市群是提及第四极最多的地区,但其实除了它之外,喊出冲击第四极口号的地区,远远不只是长江中游城市群。
比如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容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盘锦共9个城市的辽中南城市群,前些年就有过竞争第四极的相关说法。
另外,覆盖南宁、北海、湛江、茂名、海口等城市的北部湾城市群,作为已经获批的国家级城市群,同样被认为是第四极的有力竞争者。年,有经济学者还出过一本名为《北部湾新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书。
有意思的是,第四极的说法,经常会超出城市群范畴。比如一些观察者就曾提出,重庆、成都和西安组成的“成渝西”或者说“西三角”,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
02
尽管有意冲击第四极的城市群不少,但就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最有实力的主要还是成渝和长江中游两大国家级城市群。
像辽中南城市群,随着东北经济的下滑,在全国经济的占比已经远不如当初;北部湾城市群在整体体量上,GDP只有2万亿左右,跟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还有不小差距。至于“西三角”的提法,本身就跨越了城市群。
至于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前者的规划定位是,“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后者的定位是,“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两者的综合实力的对比到底如何呢?
先看成渝城市群。其范围包括重庆部分区县,以及四川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雅安、资阳,共计16个城市,面积18.5万平方公里。
年,成渝城市群的经济总量是5.8万亿,占全国6.4%;常住人口数量在1亿左右;总体城镇化率为53.8%。另据泽平宏观统计,A+H股上市公司市值1.7万亿。
再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其范围包括武汉、襄阳、宜昌、*石等13个湖北城市,长沙、株洲、湘潭等8个湖南城市,以及南昌、九江等10个江西城市。面积32.61万平方公里,为全国最大。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总量是8.3万亿,占全国的9.2%;常住人口数量为1.25亿左右;A+H股上市公司市值2.2万亿。
如果按照总量进行粗暴的对比,无论是面积、GDP还是总人口,或者上市公司市值,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确要略胜一筹。
03
更大的面积,更广的腹地,更高的GDP和人口规模……不过长江中游城市群能喊出冲击第四极的口号,底气还远不止这些。
首先从区位上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中部,它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几大沿海发达城市群的距离和经济联系,要比成渝城市群密切得多,承东启西的战略位置无可取代。
比如武汉,历史上就有九省通衢的名号,虽然不是沿海城市,但兼具水陆空的联运优势,目前也是重要的高铁中枢。
相对来说,重庆或者成都,都不具备类似交通枢纽优势。比如成都水运一般;成渝两地的高铁网络建设节奏同样要慢一些;米字型的结构,也不是像武汉那样,东西南北全方位辐射。
其次,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科教资源,在全国来看都是相当突出。比如仅仅武汉一城,高校数量多达83所,在全国仅次于北京和广州;大学生数量,同样在百万左右,位居全国前三。
而且长江中游城市群不仅腹地更广,涵盖了三省的30多个城市,这些城市的梯度结构,同样要比成渝城市群更加合理。
比如三大省会武汉、长沙和南昌,年的GDP分别是亿,亿,亿。在它们之外,还有襄阳、宜昌、岳阳等一批三四千亿GDP规模的城市,中心、次中心和节点城市,等差格局层层推进。
04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数据占优的前提下,关于中国经济第四极,西部菌为什么还是更倾向于成渝城市群呢?
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成渝城市群尽管地理位置更偏,远离沿海几大城市群,但内部联系要更紧密。
来源:网络
重庆和成都本身有很深的渊源,文化共性较高,融合基础好;同时,各城市之间的通勤距离比较近,一体化协作优势明显。像南充等四川城市,早就明确了融入重庆的发展方向。
相对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跨度够广,覆盖三个省份。而且注意,这次的会议还是在安徽合肥召开,也就是说合肥也有加入冲击第四极的意图。不过这也意味着,一体化面临的障碍要更多。
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城市群能够扮演增长极的角色,并不是它们各城市的总和GDP和人口数据好看,而是内部融合度高,真正形成了一个极,而非分散的版块。
这一点,成渝城市群更占优势。
第二,在国家战略中,成渝城市群扮演的角色更重要。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包括即将升级的西部开发,重庆和成都都是重要支撑。
一个城市群内给了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的指标,目前长三角、粤港澳都没这待遇,给成渝城市群不是没有理由的。
而且成渝城市群争当第四极,在官方层面其实就有相关的信号。比如之前公布的《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到:
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开展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策举措,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长极。
三级增长极之外,着墨最多的,便是成渝城市群了。可见,在成渝城市群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而“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长极”,不排除就是鼓励培育第四极。
05
当然,即便成渝城市群最有望冲击第四极,相对于三大城市群来说,差距还是不小。像长三角城市群GDP达17.9万亿,粤港澳和京津冀都超过8万亿。
除了做大经济体量外,成渝城市群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中部塌陷比较严重。
长三角在上海下面,有苏州、杭州、南京、宁波等次中心城市。成渝城市群中,重庆和成都两地的GDP占比就超过60%。
重庆和成都之外,基本都是体量很小的城市了。年,成渝之外GDP最高的绵阳,也只有亿左右。
中部塌陷,缺少次中心城市,导致成渝城市群的资源过于集中,综合竞争力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另一方面,成渝城市群虽然有融合的历史基础和交通条件,但就经济产业分工来说,仍然是竞争大于合作,同质化问题突出。
来源:网络
比如重庆和成都,汽车、电子等都是重要产业;它们和下面的二级城市之间,也没有上海和苏州和昆山的那种严密的产业分工,反倒是一城独大、虹吸效应经常被质疑。
上下游协作程度低,产业趋同,一体化程度不高,在城市群内部,自然很难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就目前的局势来看,三大城市群战略落定之后,围绕第四极的竞争,将异常激烈。成渝城市群虽然最有希望,但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猛烈追赶,依然难言绝对的胜券在握。
成渝城市群要成功拿下国家战略,显然还得向三大增长极看齐,更加齐心协力,而不是各自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