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强省会和双子星,是区域经济中的两种常见思路。前者在中西部内陆省份相当常见,比如四川、湖北;后者以东南沿海居多,比如广东的广深双城记。
省会强到什么程度,才算一城独大?此前西部菌从经济首位度有过分析,今天换个思路,来简单粗暴地对比下各地的省会和非省会第一城的经济总量,借此看下哪些省份是真正的一城独大,哪些省份拥有名副其实的双子星城市。
话不多说,先上图:
01
以年的数据为例(西藏部分数据缺失,未纳入统计),内地26个省区中,省会城市同时也是经济第一城的有19个。
辽宁大连,山东青岛,江苏苏州,广东深圳,福建泉州,河北唐山,内蒙古鄂尔多斯,这7个城市的经济总量,比所在省省会还要高。其中青岛是济南的1.5倍多,苏州也接近南京1.5倍,差额超亿。
观察这些城市的地域分布,除了鄂尔多斯,它们都位于东部,且大部分都是海港城市。连通海外市场的便捷通道,成为了它们在竞争中不输省会的重要优势。
非省会第一城和省会的经济比,如果我们以超过80%为界限,称得上拥有双子星城市的地区有:
辽宁:沈阳.4亿;大连.5亿;后者是前者的.87%。
山东:济南.6亿;青岛.52亿;比值.76%。
江苏:南京.4亿;苏州.47亿;比值.06%。
广东:广州.4亿;深圳.98亿;比值.96%。
福建:福州.8亿;泉州.97亿;比值.78%。
河北:石家庄.6亿;唐山亿;比值.34%。
内蒙古:呼和浩特亿;鄂尔多斯.2亿;比值.61%。
内蒙古是比较特殊的,一方面呼和浩特和鄂尔多斯的经济水平,相对而言都不算高,谈不上双星闪耀;另一方面,哪怕是算双子星,都轮不到首府没当太久的呼和浩特,因为鄂尔多斯后面还有包头,其人口和经济总量,都要高于呼和浩特。
除了上述省市外,浙江的杭州和宁波,广西的南宁和柳州,贵州的贵阳和遵义,比值也接近80%的样子,也能算作双轮驱动的地区。
非省会第一城和省会的经济比,以低于40%为标准,称得上一城独大的地区:
吉林:长春亿;吉林市.8亿;比值35.26%。
湖北:武汉.3亿;襄阳.79亿;比值29.03%。
湖南:长沙.4亿;岳阳.01亿;比值31%。
海南:海口.5亿;三亚.51亿;比值39.42%。
四川:成都.8亿;绵阳.82亿;比值15.02%。
云南:昆明.9亿;曲靖.36亿;比值38.67%。
甘肃:兰州.9亿;庆阳.2亿;比值25.91%。
宁夏:银川.5亿;石嘴山.92亿;比值31.87%。
*:乌鲁木齐.1亿;克拉玛依.1亿;比值29.35%。
以上9个省区,省会城市基本上没有可以抗衡的对手,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一城独大。
其中尤其以四川的落差最明显,绵阳包括体量相近的德阳、宜宾、南充等,经济总量不到成都的五分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强省会未必必然是一城独大。
年,经济首位度也即省会GDP在全省占比超过30%的省份一共有10个,和上述名单对比,能够发现二者绝大部分重合。不过*乌鲁木齐的首位度只有25.1%,说明整体经济相对更均衡。
青海西宁的首位度高达48.6%,但海西的GDP也有西宁的48.61%,这是因为行*区划数量少,且除了海西外,其他地区的经济体量都微乎其微了。
02
如果纵向地对比年到年的数据变化,还能发现一些规律。
首先整体的看,省会城市的确在变强。可以将非省会第一城的GDP总和,和省会城市进行对比。年二者的比为79.63%,等到年缩小为69.98%,省会城市相对于非省会的第一城,竞争优势更加明显了。
来源:第一财经
这和首位度的变化相呼应。根据第一财经统计,年到年的26省区中,省会首位度提高的地区有23个(沈阳数据缺失),持平的有2个,下降的没有。
具体来看,在其他地级市的追赶之下,省会经济优势下降的只有8个省区,分别是辽宁、山东、广东、湖北、江西、广西、海口、陕西。
其他大部分地区,如果省会城市是经济第一城,那么它和第二城的差距还在扩大,如郑州和洛阳;如果不是经济第一城,和经济第一城的差距则在缩小;如南京和苏州。
东部沿海因为靠近海港,盛产双子星城市,其经济布局被认为更加均衡。观察十年以来的数据变化,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辽宁、山东、江苏、广东、福建、河北、浙江等沿海地区,有超过半数的省会也在开始做强。
最典型的是南京,年,苏州GDP是南京1.78倍,十年后降为1.45倍。济南在去年年底正式吞并莱芜,随着统计口径的变更,未来和青岛的差距同样会缩小。
省会和非省会第一城之间,经济比值出现比较大波动的地区有沈阳和大连,南京和苏州,哈尔滨和大庆,长春和吉林,郑州和洛阳,昆明和曲靖,西宁和海西,银川和石嘴山,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
沈阳和大连比较特殊,十年前沈阳经济还要领先大连,十年后沈阳被反超,并且和大连的差距越拉越大。
郑州和洛阳这一对,看点在洛阳。此前一篇《曾经耀眼的洛阳如何在10年间被宜昌襄阳追平》道出了这座城市的尴尬——作为千年古都,它有着辉煌的历史,如今却成为了衰落最大的城市。
来源:央行观察
东北地区其他两对城市,十年来的差距同样在逐渐扩大,大庆和哈尔滨的经济比,从77.41%降低到了44.46%;吉林市和长春的比则从50.75%,降低到35.26%。
所以可以说,东北的衰落,首先是从非省会第一城开始的。因为类似大庆这种资源型产业一旦进入瓶颈,在没有省会那种身份加持的前提下,会快速衰落。
同样的逻辑也可以为昆明和曲靖提供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十年来非省会第一城发生变更的地区,如内蒙古的包头和鄂尔多斯;山西的临汾和长治,也都属于资源型重化工产业没落的地区。
03
前面通过直观的数据对比,梳理了哪些省市省会独大,哪些是名副其实的双子星。
这里面不包括价值判断,因为选择哪种模式,往往是受区位影响的客观结果。简单得出吸不吸血的判断很容易,但找到一条替代性的路径,其实很难。
绝大多数地区的省会,都会选择那些地理上靠近区域中心的城市,如果选址太偏会导致难以有效管理,调动资源。经济、文化、交通等各类中心集于一身的角色,决定了它们的发展下限不会太差。
东南沿海盛产双子星,是因为在省会之外,那些港口城市处在开放前沿,能在第一时间接入到全球贸易秩序中,所以具备了省会城市不具备的地缘优势,得以发展壮大。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泉州,另外同省的厦门,也是重要的港口城市。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在*策上也给予了充分支持。像大连、青岛、宁波等双子星城市,都在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名单中。深圳更不用说,顶着特区的光环。以上四座城市,还都是计划单列市,享有相对独立的财权。
天时地利人和,铸就了这种盛产双子星的格局,但如前所述,哪怕这些发展更均衡的地区也开始重视省会起来了,未来强省会的趋势还会加强。
至于中西部内陆省份,普通的地级市没有出海优势,甚至也没有沿着大型河流,那当然很难获得大的发展空间。
来源:四川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