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多发频发等因素影响,我国消费市场受到较大冲击。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以及促消费*策发力显效,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降转升,同比增长3.1%。
消费画出复苏曲线
文旅“大礼包”、消费券“全家桶”、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一段时间以来,针对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多地纷纷创新形式,出台一揽子举措,着力稳住消费基本盘,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
北京市7月18日起面向全市消费者发放“重逢美好”餐饮消费券,由*府和提供餐饮类服务的平台企业共同出资,推出外卖类、到店类、养老助残类三种消费券累计1亿元。
游人在西安周至水街烟火巷子内游玩(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各地出台的措施成效显著。上海,百年历史的南京路上,再次飘起蝴蝶酥、卤味糟货等美食的香气。武汉,夜幕降临,江汉关大楼的灯光次第亮起。南京,历史文脉深厚的长江路上,夜经济活力满满。
透视消费升级“密码”
汽车、家电等重点消费领域回暖迹象明显,绿色、智能等消费升级亮点显现,线上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速,接触型消费不断恢复……
7月底,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拉开帷幕。本届消博会参展企业和品牌数量均超首届,境外企业参展面积占比由首届的75%增加至80%,不少企业携“首发”“首秀”产品亮相中国。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展出众多“科技感”满满的展品。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在7月27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倒计时天新闻通气会上有关部门表示,第五届进博会企业展的签约面积达规划面积的85%,签约参展企业中,世界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余家。
在中国贸促会近期的一项调研中,不少外资企业表示,尽管疫情带来一定冲击,但中国消费市场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消费数字化、品质化、个性化升级趋势明显,外资企业对中国这片沃土依然充满信心。
7月29日,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迎来社会公众开放日,吸引大量观众前来观看展览、选购商品。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构建更有活力的国内大市场
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破除堵点卡点和障碍壁垒,消费活力才能有效激发,经济运行才能循环顺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释放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的鲜明改革信号;《“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发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着力破除消费领域痛点堵点……今年以来,一系列*策接连落地,为强大国内市场“通梗阻”“畅循环”。
广袤的县域农村消费市场,是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的新空间。7月底的第二届中国新电商大会以“推动新电商促进新消费助力新发展”为主题,旨在发挥新电商联通线上线下、城市乡村、国内国际的优势,助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7月31日,游客在邢台市南和区郝桥镇尚鑫家庭农场游玩。近年来,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依托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农旅融合新业态,助推乡村振兴。新华社发(张驰摄)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商品质量、品牌和标准建设,推动品牌消费、品质消费进农村,畅通物流大通道,完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设施条件。同时,健全消费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消费信用体系建设,以改革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编辑:王骁、董琳娜、张欢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