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侯村,古称博侯村,地处海口琼山区红旗镇墨桥村委会。近两年,因种植了近3万亩的琼山福稻,而全岛闻名。琼山福稻是一种海南籼稻,属于品质优良的稻谷,对产区的光照、水源和环境要求较高。从侧面可以看出,伯侯村拥有肥沃的土地,自然资源丰富。
众所周知,长寿,跟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时候,物产丰饶,生活环境舒适,老人大多容易长寿。民风淳朴,自然条件优越的伯侯村也不例外,在清朝时候出了个百岁老人,名为邓挹。《民国琼山县志》有载:邓挹,博侯村人,寿一百岁,光绪三十三年请旌建坊,是为“期颐偕老”坊。
如果能探寻到,算上之前找到的王烈夫妇期颐偕老坊(两座)、陈朝第升平人瑞坊、林卿仕期颐偕老坊、王简升平人瑞坊等,那么我已经找了多座长寿老人的牌坊。如此看来,古琼山县由古至今确实是个名副其实的长寿之乡。
查到有古牌坊信息后,我便和好友踏上了寻坊之旅。在村中寻“坊”一周后,仅在南边村口的荆棘处,看到了原牌坊的基座,以及散落村中各处的似是而非的牌坊构件。
村里邓氏族人说“期颐偕老”坊先倾颓于兴修水利,后又因胡椒种植遭到了毁灭性破坏,如今早已无从寻找更多遗迹。而百岁老人的事迹,一问村里人,也只是有印象,“知道这个人”,但更多事迹无从得知。
又一次的寻“坊”不遇,却也让我发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古村落。当车缓缓驶入村子时,长势喜人的琼山福稻,宛如一块块碧绿的画布,与旁边的村舍融为一体,一幅大美乡村的画卷在春风的轻抚下,缓缓铺开。
广阔的稻田上,赫然立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12个白色立体字。自年初,琼山福稻第一粒种子种下,这片土地便承载了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景。这几个字,如此铿锵有力,亦象征着当地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决心,着实令人动容。
伯侯村现存古建筑不多,却各有各的姿态。村中央有个另辟蹊径的土地庙,别看神龛不大,但搭配了一个小庭院,散发出一丝悠悠的古韵。
俗话说,古井是一个村庄的眼睛。村里现存两口古井,井水深蓝清幽,倒映着蓝天与白云,显得格外明亮生动。如同村里绝大部分古建筑一样,古井井壁不同于琼北火山地区,完全由青石板铺设,并非火山岩,别有一番地域风情。
邓氏宗祠建在村口,乃是近年重修,白墙琉璃瓦、飞檐翘角无法掩盖原本厚实的青石墙,新旧的建材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门前左右楹联,分别是“东汉名家”、“南阳巨族”,引申出海南邓氏的宗族源流。据邓氏族谱描述,邓氏源于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他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
邓氏迁琼始祖有四位,分别是邓仲仁、邓仲义、邓仲礼、邓仲智。他们都是雷州大守邓弼之的曾孙,于明朝洪武年间迁琼。仲仁居琼山,仲义居文昌,仲礼居定安,仲智居澄迈。这样看来,伯侯村邓氏应当属仲仁公一系。从这条线深究下去,应该能发掘到伯侯村邓氏的更多事迹。